自4月非遗绒花手作课堂开课以来,华新成校赵向红老师带领学员们以蚕丝为“裳”、以铜丝为“骨”,在指尖勾勒出传统工艺的绝美画卷,课堂成果斐然,吸引众多师生关注。
课堂上,赵向红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绒花千年传承娓娓道来——起源唐代的绒花,承载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与节日祝福。在实操环节,赵向红老师现场展示了绒花制作的基本技法,并将梳绒、拴绒、搓绒、打尖、传花组合等数十道复杂工序手把手地指导学员,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个步骤。学员们兴致盎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制作中。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在赵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一朵朵小巧精致的绒花在指尖绽放。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课堂上佳作频出:栩栩如生的大丽花(寓意:大吉大利),清新雅致的铃兰花(寓意:幸福来临)……尤为吸睛的是师生们以绒花工艺打造的柿子作品:橙红的丝绒层层堆叠出饱满圆润的果实形状,底部点缀翠绿的叶片,精巧逼真。“柿”与“事”谐音,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绒花工艺的精妙,更寄托着“事事如意”的美好寓意。
“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绒花,觉得非常漂亮,没想到今天自己也能亲手制作”;“用绒花做柿子,既学会了传统手艺,又收获了吉祥祝福,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参与课程的学员们难掩兴奋。
此次非遗绒花手作课堂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平台,让学员通过“手传心授”的实践教学和文化浸润,实现技艺传承与时代价值的双重目标。未来,华新成校将继续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学员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