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第12年。为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理解教育社区教育创新实践,契合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及志愿者能力提升建设。9月9日,朱家角成教集团金泽成校特别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领域专家来到金泽,围绕如何在基层社区层面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展开培育与探讨,同时邀请青浦区志愿者协会、青浦区文化馆非遗办专家为专兼职教师与社区教育志愿者开展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活动。近百名社区学院、成人学校专兼职教师、志愿者代表参与了活动。
活动由金泽成校副校长陈岚主持。

国际理解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特别是江浙沪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球各国人民前来学习、旅游、生活,国际理解教育的社区教育实践尤显重要。朱家角成教集团与长三角成校联盟各兄弟单位一道,依照“共建、共享、共育、共学”的教育理念,着力打造具有示范区特色的“江南风、数智化、国际范”的社区教育新生态。
“从促进民族间的理解、消弭冲突与战争开始,时至今日,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涵盖了深层民族认同感、跨文化理解与交际、国际合作与全球行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多个领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增加中国对各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与发展的了解,更需培养具有全球治理、人类发展重要主题的认知能力。”吕杰昕说。他还强调,想要具备“国际理解教育”视角,必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全球议题分析能力、协作与行动能力”和“开放包容的价值底色、责任担当的全球视野、坚韧辩证的思维品格”。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理念,再到结合社区场景的实践方法,对参与讲座的学员都是一场“国际范”与“本土情”思路融合的启发。
在稍作休息之后,下午的学习也紧锣密鼓的开始了。上午的学习旨在“打开视野”,而下午的学习则重在“夯实能力”。作为连接教育资源与居民需求的重要“桥梁”,社区志愿者整体素养水平高低对社区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浦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丁小木老师,从上海志愿者精神出发,结合自身志愿故事,为各位学员传授从志愿者沟通技巧到服务流程规范的每一个社区实际工作细节,帮助学员实现更好地更高效地服务社区居民。丁小木老师指出,想要做好志愿服务,一定要“认识到团体合作的力量,发挥团队精神,挖掘优秀队员,提供优质服务。”

上海作为江南文化圈重要部分,非遗是其中最鲜活的载体,“江南风”也正是青浦社区教育的文化根脉。在短暂休息后,青浦区文化馆非遗办主任陈旭华老师为各位学员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 社区教育”的专项能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各位学员积极互动,踊跃提出问题,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非遗从民族的视角转向人类的视角,从民族高度转向人类的高度,高度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陈主任如是说,她从青浦本土非遗的特色,到社区非遗课程的设计方法,让学员们看到了“江南风”与社区教育的无限可能。

回顾一天的活动,学员们在各位专家的带领下,从国际理解教育的前沿出发,扎牢本土非遗传承的根基,提高志愿者队伍实操能力,呼应了“江南风、数智化、国际范”的主题,也实现了“国际视野 本土实践”“教师提升 志愿者赋能”的双目标。

“我们希望与我区及长三角区域街镇成人学校联盟各兄弟学校一道,携手推进社区教育创新实践,把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把非遗传承的方法带进社区课堂,做好社区教育志愿者工作,真正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江南水乡的社区教育里落地生根。”朱家角成教集团总校长戚新欣说。
摄像:蒋齐华 姚懿桐
撰稿:李佳颖
审核:金建平 陈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