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验基地”为载体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2日 来源:周颖超 浏览次数:0

以“实验基地”为载体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

 

青浦区社区学院  周颖超

 

为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大力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的要求,青浦区自2011年初起,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工作。青浦区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是特指区域内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的场所,开展社区教育专项活动的场所及社区院校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实验的场所等。实验基地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主要目标,紧扣“农科教结合”、“传承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两条主线,立足青浦实际,创新体制机制,以实验基地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特色教育资源,拓展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培育社区教育品牌,凸显了青浦区社区教育特色与亮点,扩大了社区教育在全区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切实提高了全区市民的综合素质,推进了绿色青浦的社会和谐。

一、背景与意义

《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青委发〔20081号)中明确指出:要以“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各类以提高居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活动。青浦作为崧泽文化、福泉山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水文化、古文化、桥文化等备受世人赞誉,田山歌、宣卷、阿婆茶等非物质文化更是青浦特有的文化形式。同时,围绕绿色青浦的目标,青浦区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水乡特色的农产品,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生态农业区、环淀山湖水产优势带、农业设施加工物流区、农业旅游示范区等四大区域化布局版块。丰富的区域特色文化和特色农业是青浦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

经过多年实践,青浦区已经形成了以区社区学院为龙头,镇、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居村委学习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在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青浦区从实际出发,根据区域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对市民的新要求,明确了以“农科教结合”和“传承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两条主线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整体思路,因此如何围绕“两条主线”,充分挖掘、利用、开发社区内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类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为提升市民素养服务,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社区教育发展特色化、本土化、内涵发展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民学习需求的变化,现有社区教育网络已无法满足市民的全部需求,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深入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拓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使社区教育内容更多样、形式更丰富、内涵更深刻、特色更明显、受众面更广,也是此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二、步骤与做法

(一)深入调研,开展可行性论证分析

通过访谈、研讨、查阅文献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了解分析区域内农业、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特色资源情况、社区教育专项活动的场所、已进行或拟开发的社区合作实验项目等,召开专家咨询会、管理干部研讨会等各层面研讨会,对“实验基地”建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作多方论证。

1、形成了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发展目标定位。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旨在探索新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批能够面向社区各类人群,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组织社区教育培训、开发社区教育合作项目、展示社区教育成果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以“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建设,创新社区教育品牌,扩大社区教育影响。

2、明确了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的性质。它不同于居村委学习点的标准化建设和示范点培育,而是提供专项教育服务的场所,重点在于如何利用特色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探索专项学习或培训的有效途径,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社区教育的成果。

3、制定了相关文件。形成了《青浦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青学习办〔20119号),随附《青浦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做好青浦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为工作的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宣传发动,建立“社区教育实验基地”

青浦区学习办通过文件形式规定了实验基地的目标、要求、建设要点等,要求各街镇申报实验基地,并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街镇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年度工作计划,逐步完善实验基地的条件,制定制度,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实验基地的社区教育内涵,充分发挥实验基地在推进地区社区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实验基地坚持向市民开放,努力形成特色;要求选拔和聘请兼职教师培育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培育学习团队;要求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实验工作,开发合作项目,积极探索实验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求加强实验基地的日常管理,建立基地管理和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活动记载和文字档案。

各街镇根据区域实际,挖掘资源,在分析可行性及操作性的基础上,确立拟建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根据各场所的特点、功能,结合社区教育实际工作,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并以街镇申报——区学习办审批——授牌命名的形式,正式确立了首批“青浦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23个,明确了各实验基地的实验方向。

(三)建章立制,规范实验基地管理及运作

建设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既是社区教育基层建设工作新方式、新途径、新抓手,也是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式。为确保实验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就管理模式、工作队伍、推进方式、考核激励等基地管理及运作机制的相关问题制定了管理办法,形成了《青浦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管理暂行办法》。

1、在管理机构及职责方面

青浦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实施属地化管理。区、街镇管理与实验基地自我管理相结合。

区层面成立“青浦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实验基地的统筹协调、组织管理、服务指导;制定准入标准,申报组织、授牌命名;巡访调研,组织、论证、督查项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业务培训;评价、奖励及推广优秀项目及建设成果等。

街镇成立“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并在街镇成人学校内设“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服务指导站”,由成人学校校长担任负责人,配备专职教师作为联系人。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挖掘社区资源并开发本街镇符合要求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制定本街镇实验基地运作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服务指导区域内实验基地开展有方向性的社区教育实践与研究;统筹并协助实验基地进行年度建设项目策划,组织统一申报;做好本街镇实验基地项目的服务指导工作;协助改善实验基地配套设施;宣传、推广本区域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工作成果等。

各实验基地设负责人一名,联系人一名。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实验基地的日常管理;改善实验基地软、硬件等基本建设;紧扣实验方向,策划年度项目,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学习活动;负责实验基地项目的过程资料积累及档案管理等。

2、在推进模式及评价奖励机制方面

为确保基地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要求各基地通过年度实验基地项目申报形式,开展有方向性的社区教育实践与研究,形成项目成果。街镇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管理领导小组及服务指导站定期对本街镇实验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以项目检查、验收评选等形式对实验基地建设情况进行督查评价。每两年组织一次示范基地申报及评估验收。

3、在经费保障方面

建立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经费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实验基地建设;街镇设立实验基地建设与管理专项经费,保证基地日常管理和正常运作;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实验基地项目的质量、创新性和可推广度,以项目立项经费、奖励经费等形式,对实验基地建设给予支持。

(四)项目推进,开展有方向性的实践形究

充分发挥“实验基地”的资源优势和阵地优势,循序渐进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积极探索社区教育与其他社区资源互动融合的抓手和结合点,在软硬件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训模式、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积极尝试,注重人群特点、资源特点与培训模式及学习方法的对应性研究,探索专项教育的体制机制。采用项目管理方式,确保各实验基地每年推进工作有重点、有突破。首期23个社区教育实验基地项目体现以下特征:一是项目紧扣实验方向,如农科教结合、区域特色文化、科普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等;二是项目内容紧密结合基地年度社区教育工作重点,如市民学习环境建设、市民学习活动组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市民学习团队建设和市民数字化学习等;三是项目目标切实可行,且与社区教育相关,成效大多可以量化或可以检测。如:《白鹤社区学校沪剧传习馆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验》、《夏阳湖影视工作室实体化建设的实验》、《北大街商铺学校实体化建设的实验》等项目注重学习阵地建设,《青浦博物馆“第二课堂”实践体验活动的实验》、《开展社区国防教育系列活动的实验》、《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的实验》等项目注重市民学习活动组织;《科普型家庭创建的实验》、《实施“双培”工程,培育企业学习团队的实验》等项目注重学习型组织创建;《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实验》、《乡镇中0-3岁儿童父母学习课程建设的实验》等项目注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茭白叶编结培训场所及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验》等项目注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

三、成效与思考

(一)整合了社区资源,创新了社区教育载体平台

实验基地整合了区内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类教育资源,促进了社区教育载体建设,延伸了社区教育平台。通过征集申报、审批命名、项目建设,建立了首批23个面向社区各类群体、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组织社区教育培训、展示社区教育成果的实验基地,如:徐泾国防教育基地、崧泽文化陈列馆等特色教育资源场所;白鹤沪剧传承基地、城北书画站、福泉艺苑等社区教育专项活动的场所;北大街商铺、德力西企业员工学堂等社区院校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实验的场所。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覆盖广、立体化、特色鲜明的特点,优化了社区教育载体,拓宽了现有的社区教育网络。通过各实验基地的阵地建设和设施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居民专项学习场所,使广大社区居民及各类兴趣爱好者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展示舞台。

(二)健全了组织机构,形成了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健全了“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管理办公室——街镇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服务指导站——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所属单位”三级组织管理机构,实行分层管理、服务及指导,形成了各部门“联建、联管、联用”的协同推进机制;建立了“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的评价表彰机制;建立了“申报审批、项目推进、成果验收及评选、示范基地评估”的动态管理模式。“青浦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采用区镇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既体现了管理的标准化、统一性,又提高了实验基地管理的效率,充分调动了街镇管理的积极性,为实验基地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助推了品牌建设,深化了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以“实验基地”为载体,围绕居民求知、求学、求乐、求健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其资源特点和阵地优势,为社区各类人群提供专项或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服务,把社区教育所需的资源整合、硬件建设、品牌创建、学习活动开展、团队组建、课程资源建设等工作纳入其中,助推了社区教育品牌建设,使社区教育的发展更具活力,更具亲和力,更具影响力。如盈浦街道“城北书画站”,通过普及、推广古朴高雅的传统书画艺术,在社区中为居民搭建了传播、学习国粹艺术的基础平台,通过定点教学、作品展示、志愿服务的三者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基地建设成效;重固镇“福泉艺苑”,充分发挥阵地功能,找准受众群体的教育发展需求,利用浮雕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去表现福泉山古文化的深厚内涵,成为一项特色教育,提升了社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白鹤沪剧传承基地,通过完善学习阵地建设,开展学习培训,营造了“人人会唱沪剧、人人爱唱沪剧”的良好氛围,培育了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社区老年人等各类人群的沪剧学习团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

(四)实现了特色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每个实验基地都有明确的实验方向,如农科教结合、社区历史文化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社区科普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这些方向突出了青浦社区教育实验“农科教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传承弘扬区域特色文化,提升市民素养”的两条主线,为社区教育特色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围绕两条主线的实验工作提供了平台。金泽镇的“阿婆茶传承基地”,传承弘扬“阿婆茶”文化,成为当地社区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大提升了家庭之间的“和亲度”、邻里之间的“认知度”和居民社区的“和谐度”;白鹤镇的实验农场,建立了“上挂、横联、下辐射”工作机制,开展农村实用证书培训、实验种植、校外农业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农民达50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种植技术,也促进了青浦白鹤草莓文化旅游的发展,年创收约1.5亿元人民币,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练塘镇茭白叶编结实验基地,通过开发特色课程,有效组织编结培训,切实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教育服务,编结人员已达到近6000人,年总产值达到3400多万元,创外汇300多万美元,农民纯收入15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初步的运行机制,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但这是一项创新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因各街镇重视程度不一、各实验基地原有硬件设施及环境条件不一、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各实验基地发展水平不一,实验基地的社区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等问题。

我们认识到: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工作,是构建我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是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延伸和拓展,是我区社区教育特色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实验基地的建设,需体现社区教育载体实体化、网络多元化、资源整合性的理念,需体现社区教育本土化、特色化、多样化的理念,需体现社区教育管理部门协同、合力管理的大教育理念。今后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和完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的长效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实验基地的有效运作。

2、加强对各街镇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服务指导站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工作者队伍培训,增强其实验基地工作的策划能力、推进能力、整合能力、服务指导能力,提升区域实验基地建设工作水平。

3、加强对实验基地建设成果的总结和经验推广,建立“社区教育示范基地”评估体系,注重培育示范基地并发挥其引领及辐射作用,以点带面,进一步挖掘、利用、开发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工作。